“雖然低劑量螺旋CT對于外周型肺癌篩查具有重要價值,但各篩查手段的綜合運用有利于肺癌防治?!?0月19日,“第九屆中國肺癌南北高峰論壇、第三屆華夏醫(yī)學肺癌防控論壇暨2019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年會”在北京全國政協(xié)禮堂舉行。會上,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一醫(yī)院胸外科胡堅主任就該主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及相關內容的詮釋。 “雖然低劑量螺旋CT對于外周型肺癌篩查具有重要價值,但各篩查手段的綜合運用有利于肺癌防治?!?0月19日,“第九屆中國肺癌南北高峰論壇、第三屆華夏醫(yī)學肺癌防控論壇暨2019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年會”在北京全國政協(xié)禮堂舉行。會上,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一醫(yī)院胸外科胡堅主任就該主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及相關內容的詮釋。
肺癌自身七抗體血液檢測是肺癌篩查的又一重要手段
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一醫(yī)院胸外科主任胡堅在現場進行主題報告
肺癌的防控診治技術分為預防、早診早診、精準診斷分層治療、全身治療四個階段。對于改善肺癌愈后的根本措施,最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之一是早診早治。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為局部晚期或轉移,失去手術治療機會,5年總生存率約17%,而早期患者接收根治手術后5年生存率可超過90%。其中,早診早治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健康人群的篩查,即亞健康和隱性早期病人的篩查,篩查策略的選擇意味著患者能否得到早診早治。
肺癌的篩查手段很多,包括影像學檢查(胸部x線、LDCT、MRI、PET)、支氣管鏡、血清腫瘤標志物、液體活檢、痰液檢查、呼氣試驗六大類,而病理診斷是衡量上述技術手段優(yōu)劣的金標準,其中低劑量螺旋CT(LDCT)檢查占主流地位,是周圍性小結節(jié)和早期腺癌的主要篩查手段,然而對中央型肺癌及小細胞肺癌結果不盡如人意。
全球四大重要肺癌篩查研究對CT和肺癌自身抗體兩大技術路徑進行了很重要的研究,這些研究國家中包括歐美、英國等。其中,國際早期肺癌篩查行動(I-ELCAP)計劃因沒有隨機對照飽受爭議,美國國立肺癌篩查(NLST)和荷蘭-比利時肺癌篩查(NELSON)進行了低劑量螺旋CT的對比胸片實驗,證實低劑量螺旋CT能降低肺癌死亡率;而在2019世界肺癌大會(WCLC)上英國肺癌早篩(ECLS-NHS)證明了肺癌自身抗體血液篩查大樣本獲益,能提高發(fā)現早期肺癌,降低死亡率;
在其他檢查方面,歐洲NELSON肺癌篩查研究顯示,CT對于早期中央型肺癌、肺門增厚或結節(jié)樣、肺結核疤痕等容易出現漏診。支氣管鏡檢查是中央型肺癌的重要檢查手段。有效敏感的腫瘤標志物檢測將是腫瘤早篩的重要手段及標志。痰液普查則更適用于中央型肺癌的早篩早診。
目前,全球目前從科研走向臨床應用于肺小結節(jié)層面的早期肺癌血液檢測技術為肺癌自身抗體檢測,同時,也是全球唯一政府層面開展的血清肺癌篩查項目技術。在肺癌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中,腫瘤細胞內表達異常的蛋白會刺激機體免疫系統(tǒng)產生腫瘤自身抗體,而通過檢查血液中這七種自身抗體的濃度,能比CT提前4-5年檢測出腫瘤疾病,具有明顯的預警效應,尤其是針對4mm-20mm的結節(jié),七種自身抗體檢測聯合低劑量螺旋CT有97%的陽性檢測率。
胡堅教授在本次會議介紹:“在肺結節(jié)的評估流程中,臨床醫(yī)生需要從單一影像學特征緯度評估向“影像學特征與生物學特征雙向評估”轉變。傳統(tǒng)影像學,顯示的是分子改變的終效應(標),腫瘤自身抗體反映的腫瘤生物活性信號是結節(jié)惡變趨勢(本)。自身抗體對臨床提供了重要的腫瘤免疫應答信息、分子侵襲狀態(tài),給了臨床多一個重要微觀生物信息提示,能有效減少漏診與誤診,減少過度診斷,幫助臨床更精準推動肺癌早篩早診。臨床肺結節(jié)評估,需要標本兼查”。目前,七種肺癌自身抗體檢測已經全國25個省市場開展,同時進入了江蘇醫(yī)保,浙江、上海、黑龍江、廣東等省市醫(yī)保已處于論證階段。(王芳)